您当前的位置 : 法治鹰潭网 >> 他山之石

治理资源拧成一股绳为民解忧——乌海海勃湾区综治中心建“1+8+N”枢纽体系

2025年08月25日 01:17    编辑:熊真    新闻热线:0701-6690511

  近日,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综治中心,10个综合接待窗口前群众往来有序,8个调解室里不时传出耐心劝解的声音。

  “群众遇到矛盾纠纷,我们提供专业法律服务,帮大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”,海勃湾区综治中心主任包海的话,道出了这个基层治理枢纽的初心。自今年2月运行以来,该中心已接待群众3000余人,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,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让“进一扇门、解万家事”从承诺变为现实。

  资源整合带来的“乘法效应”,在一起外来务工人员讨薪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6月23日,接到外来务工者反映被拖欠工资的求助后,综治中心研判当即启动联调机制,组织派出所、司法所、律师事务所、基层法律服务所和人民法庭“四所一庭”召开协调会,邀请法学会专家参与指导。从核实情况到多轮协商,仅用5天就促成双方签订调解协议,7月初,28名外来务工人员拿到了全部被拖欠工资。

  这背后,是海勃湾区综治中心构建的“1+8+N”枢纽体系(1个指挥调度中心、8个功能模块、N个基层治理站点)在发挥作用——整合公安、检察、法院、司法行政等8个部门力量,通过“一窗口受理、一揽子调处”模式,让分散的治理资源拧成一股绳。如今,“清单化”管理确保每件事有标准、有人管,“综合受理、指派流转、接单办理、及时处置、回访反馈”等一体化工作制度形成了工作闭环,更让基层治理从“各自为战”变成“协同作战”。

  矛盾化解的精准刻度融在红、黄、蓝“三色预警”机制里。海勃湾区综治中心将矛盾纠纷按风险等级分类,红色问题由区主要负责人包案,黄色问题由部门联办,蓝色问题网格就地化解。从区级中心统筹协调,到街道、村社区一线处置,再到律师、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入驻,全口径受理让矛盾化解有了“加速度”。

  数字赋能让治理效能持续升级。依托大数据平台,海勃湾区整合各部门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,筛选出涉及人、地、房等关键信息的22张基础数据表,实现“人、事、物”全联网;1.4万余名党员通过“连心桥”App到社区报到,认领了1800多个“微心愿”;“42个村(社区)+368个网格+N个微网格”三级治理体系织密服务网络,“7×24”小时响应机制让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处理。万达商圈,专属网格工作站的设立让货车司机、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有了参与治理的平台,20个“暖心驿站”不仅提供休息场所,更成为收集社情民意的“前哨站”。

  从“和乐亭”里的协商议事,到“邻里节”上的欢声笑语;从“丰收节”里的共话桑麻,到“曲艺周末乐”的文化交融,海勃湾区综治中心把服务做到了群众心坎上。1931名志愿楼长扎根网格,“党支部+网格员+联户长”的微治理机制筑牢基层防线,“群众点单、志愿者接单”服务模式目前已开展互助活动500余次。综治中心不再是单纯的办事机构,更成了凝聚民心的“磁场”——让居民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,让新业态从业者从“治理对象”变成“新兴力量”,共同绘就“睦邻友好、守望相助”的治理画卷。

  海勃湾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春萍介绍,海勃湾区正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支点,撬动基层治理全面升级。从化解矛盾纠纷的“终点站”,到平安建设的“加油站”,再到为民服务的“暖心站”,一个个看得见的变化,让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如涓涓细流,汇聚成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。


  来源:法治日报
相关新闻
网站声明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网上投稿 | 隐私声明

地址: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 联系电话:0791-86847179、86847386
备案号:赣ICP备15001586号 技术支持:新法治报社
法治江西网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:新法制报社

网信办icon